- Dec 09 Wed 2015 16:52
今周刊~面試時,把自己當成最棒的產品
國營事業口試可沒有機會讓你再寄信給主考官說明你的優點,所有能力展現要在十分鐘表現出來,分數高低全取決於那黃金十分鐘的表現,所謂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很多考生往往對於口試過於輕忽,用自己的角度準備口試,以為過往口試經驗可以運用在國營事業口試上,但往往到現場之後才發現十分鐘能表達的東西實在太有限了,再加上緊張,表現往往不如預期,所以再三強調事前準備的重要,就跟英文一樣,越早開始越有機會提升口說能力,給大家思考看看~~
王上
免費 國營事業口試決勝關鍵講座 107.3.13(二)
*時間暫定如上,場地關係,每場僅限5人,請事先完成網路報名,講座詳細資訊及報名網址-->https://goo.gl/bkkgar
------------------------------------------------------------------------------------------------------------
以公司的角度來說,他們要你自我介紹時,意思其實是「告訴我,你對我有什麼價值」。
我們在找工作時,往往以為學歷是最重要的焦點,以為所有公司最重視的是學歷。但是在現今滿街都是大學生、博碩士的情況下,其他的特質與能力,往往是公司除了學歷之外,更重要的錄用考量。除非像工程師、會計師之類必須是相關科系畢業者,倘若是一般事務性質的工作,學歷或科系所占的優先順位,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重要。
面試時,別溫良恭儉讓
當學歷差距不大的情況下,公司在面試員工時,頭腦清不清楚、有沒有自信、有沒有獨立思考並解決問題的能力,會比從哪間學校、哪個系所畢業,來得更重要。舉例來說,若我們去應徵一個編輯的職缺,從新聞相關系所畢業,誠然是一項加分;但如果是從社會系或是園藝系等其他與編輯似乎不那麼直接相關的系所畢業,就沒有機會嗎?當然絕非如此。
因為大部分公司在面試時,希望看到的是一個思考有邏輯、態度負責可靠、有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應徵者。譬如我今天想做一項市場調查,我告訴你我要的是什麼,你也有能力提出正確的問題、排除執行上的困難,經過充分溝通後,就可以按照計畫、如期完成,提交一份成果報告。具備這種能力的員工,就是公司需要的,這時候,學歷的重要性自然就沒那麼高了。而應徵者是否具備這種能力,通常在面試時就可以看得出來:是否不畏懼與面試官有眼神接觸、面帶微笑、態度有自信,而且能夠很明確地、有邏輯地回答問題,對於面試官所施予的壓力也能夠處之泰然。
我們公司最近有個職位在徵人,共有五位應徵者前來面試。
全部面試完畢之後,我們決定錄用其中一位大家都認為表現最棒的A君,他無論學歷、背景、經驗、面試表現都符合我們的要求。另外一位B君,看得出來他很想要這份工作,但面試時的表現並不突出。然而,這位B君在面試之後寫了一封感謝函過來,信中重申他對於這份工作有著百分百的熱情與興趣,如果他有機會得到這份工作,他希望自己能做到哪些事情,並將自己的工作計畫提案,附在感謝函中一起寄了過來。當我們打開他的提案附檔時,才發現他寫得超好,不只是列出工作重點而已,還有詳盡的分析,包括市場、競爭者、時間表、進度規劃等,這令我們為之驚艷,甚至開始苦惱如何把他留下──譬如先把下一季要徵人的名額先預留給他,或把另一個部門的缺額調過來等。
所以,當你成功地包裝出自己的優勢時,不管是在面試時表現很好,還是在面試後發現自己沒有表現得很好、再設法去彌補,整個過程之中只要盡全力去展現自己,對方終究會發現你的優勢,希望能留住人才。就這位B君來說,他的精神是我們最欣賞的,因為沒有人要求他在面試之後再寫任何額外的提案給我們,而且他即使寄給我們,也極有可能改變不了任何事實,改變不了我們已經做的決定,且有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機會他會被打槍。但是他還是選擇全力以赴。結果,他成功地改變了我們的想法,也為自己爭取到被錄用的機會。
對於台灣學生來說,有一點要特別提醒的就是:不要表現得過於謙卑。雖然台灣的教育從小教導我們要態度謙卑、心懷感恩,而且不要太愛表現。
但是在面試時,這些好國民的守則是不太適用的。去面試時千萬不要誠惶誠恐地說:「如果我有這個機會為貴公司服務……」或是「如果我有這個榮幸,可以被貴公司所錄取……」這一類的客套話,聽起來的感覺就像是:「你若是給了我這個工作機會,完全是好心地在施捨我。」我們應該要這麼說:「我有自信,我的能力必然能為貴公司帶來相當的貢獻(若能說明有哪些實質貢獻更好)……因此我值得你們錄用我。」言下之意是,如果你們不錄用我,會是你們的損失。這兩種邏輯與出發點,是完全不一樣的。
如何介紹你自己?
哈佛的教授曾經教過我們一條面試時的不成文規定────任何公司都會先問你一個問題:「請介紹一下你自己。」亞洲學生往往會很天真、直白的開始自我介紹,例如:「我在台南長大,世代務農,家境小康,有兩個兄弟姐妹,念某某國小、某某國中、某某高中。爸媽從小教導我做人要腳踏實地,養成我勤儉務實的美德……」殊不知,這麼誠懇地講了一大堆,卻是完全沒有抓到重點。
以公司的角度來說,他們要你自我介紹時,意思其實是「告訴我,你對我有什麼價值」。你所說的這一切,到底跟這個公司、這個部門有什麼關係?這才是他們想聽到的重點。你可以說你在台南長大,然後說清楚「我在台南長大」這件事,跟你來應徵這間公司有什麼關係;假如這間公司是在台南起家的企業,你這麼自我介紹就有道理,是一項加分;否則,你在哪裡長大,跟你來應徵這份工作有什麼關係?
許多人對於面試的態度太過輕忽,覺得順其自然就好,或是去碰碰運氣。
每當學弟妹跟我說:「學長,我下星期要去某某公司面試了,但是我還搞不清楚這公司在做什麼?」我總會提醒他們,在這個網路資訊如此普及又方便的時代,什麼資訊都找得到,如果你對於這間即將去面試的公司一無所知,更應該花時間去做功課,找出這間公司、這個職缺的各種相關資訊,而不能只說:「我什麼都搞不清楚。」如果什麼都不去找、不去做,到時候沒被錄取,其實也是很合理的,因為這就跟考前不用功,考後被當掉,是一樣的道理。
既然已經決定去參加面試,就必須花功夫去準備。如果不是抱著一定要得到這份工作的決心,又為什麼要去呢?就像是考托福,已經繳了報名費,也花了錢去補習,當然要抱著一次就要考好的決心,而不是去「試試看」而已。正確的態度是,把一場面試當成是對方給我們的一個銷售機會,在三分鐘之內,要把自己包裝成一個最棒的商品,讓消費者心甘情願地掏出錢來購買;簡單地說,我們要說服對方認同自己的價值,讓對方願意雇用我們。
如果從這個切入角度去假想一場面試的場景,一切馬上就不一樣了。你必須想清楚,「我」這個商品的價值是什麼、優缺點是什麼,如何在短短的幾分鐘之內,把價值與優點突顯出來,對缺點還可以自圓其說,成功地包裝自己,把最棒、最吸引人的一面,呈現在消費者面前;而為了精準地投消費者所好,這位消費者偏好什麼樣的商品,全部都要先做過功課。
〈本文選自全書 李幸臻 整理〉
作者:
鍾子偉 Joey Chung
台灣出生,美國成長,台大外文系畢業,哈佛商學院2009年畢業生。
前三麗鷗中國區總經理,美國三麗鷗企業開發部經理。
曾任職於美國紐約Ralph Lauren,瑞士銀行證券研究部,《商業周刊》線上專欄作家,台灣模擬聯合國推展協會創會理事長。
30歲時,由於對現今台灣媒體不滿,也想嘗試做出一些改變,決定與夥伴創立一容納多元觀點的新聞平台:關鍵評論網。
在旁人眼中,他的學經歷很漂亮、優秀到不行,但他更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如何做出不後悔的選擇,並在漫長的職涯中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著有:《十八歲起,你的格局不一樣》(先覺出版)《哈佛商學院教我的成功關鍵》《人生不是只有步驟一二三》《記得你22歲的眼神》
書名:22歲起,選那個不做會後悔的決定
加入FB國營事業口試速成技巧分享團,可免費參考更多口試經驗分享
本社團無法搜尋,請依照以下方法快速加入辦法 :
1.FB搜尋"王上wangup",跟王上老師成為朋友
2.王上老師確認後會將您加入社團
加入王上老師的Line,將可不定期獲得最新口試資訊,還可以線上詢問王上老師口試問題喔!!
加入方法有以下三種,任選一種方式加入即可:
1.按此網址立即加入-->https://line.me/ti/p/%40rli4889q
2.開啟line加入好友,手機掃描下圖QR code
3.開啟line加入好友,以ID搜尋@rli4889q